案例详情

从“文化容器”到“记忆旅行”:博物馆展览转向的探讨

发表时间:2024-08-10 09:00

南滨路作为重庆的代表性区域,林立着众多具有历史底蕴的纪念馆和博物馆,它们不仅诠释了重庆的开埠文化,还承载着跨越文化与民族的记忆。博物馆作为保存、展示、传播和构建社会记忆及历史文化的媒介,近年来在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然而,尽管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博资源,但在国际展览中仍易陷入“他者凝视”与“猎奇目光”。

为了在全球差异性中建立真正的文化认同,博物馆需要从“文化容器”转向“记忆旅行”,注重文化记忆的动态性和活力。例如,“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”通过嵌套的时间和多重的空间,将文化记忆构建为时间行程,使参观者有更加沉浸式的体验。同时,该纪念馆还通过记忆实践,如文创实践、文化沙龙等,构建文物南迁史和共同抗战的文化记忆。

在国际政治局势紧张、传统媒体沟通壁垒加厚的今天,博物馆在塑造国家形象、表达政治善意及构建民族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因此,博物馆应当注重文化记忆的动态性,构建起共享的文化记忆空间,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。通过这种方式,博物馆可以成为连接不同文化、促进全球理解和和平的重要桥梁。



参考文献:

[1]郭斐珺,马凌.以博物馆为媒介:新时代国际传播的一种方法[J].当代传播,2022,(01):39-43.

[2]马敏.世博会与近代东亚的参与[J].华中师范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,2010,49(03):77-87.

[3]张静. 我国博物馆行业发展迅速[EB/OL]. (2022-10-13)[2024-08-23]. https://www.mct.gov.cn/preview/special/xy20d/9672/202210/t20221013_936436.htm#:~:text

[4]皮埃尔·诺拉.记忆之场: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[M].黄艳红,等译.南京:南京大学出版社,2017:22-87.

[5]阿斯特莉特·埃尔,何竞.旅行的记忆 [J]. 广州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 2021, 20 (02): 26-35.

[6]金太军,姚虎.国家认同:全球化视野下的结构性分析[J].中国社会科学,2014,(06):4-23+206.

[7]赵永华,刘娟. 文化认同视角下“一带一路”跨文化传播路径选择 [J]. 国际新闻界, 2018, 40 (12): 67-82.

[8]耿钧.西方受众对中国艺术的接受路径研究——以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兵马俑展为例[J].艺术评,2018,(12):100-107.

[9]黄顺铭.以数字标识“记忆之所”——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个案研究[J].新闻与传播研究,2017,24(08):15-37+126.

分享到: